汽油生产原理_车用汽油的生产过程简述
1.汽油是哪个国家生产的?
2.湖北省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办法
3.怎么把石脑油轻组分调成汽油?请教高人:汽油的调制方法 都有哪些化工原料 越详细越好!!
4.我国汽车什么开始使用电喷系统的?
5.汽车用燃油添加剂好吗?
汽油发动机的理想燃烧是指混合气完全燃烧,汽车的排放物应为二氧化碳(CO2)、氮(N2)和水(H2O)。但汽油发动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混合气燃烧往往是不完全的,燃烧生成物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炭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铅化物以及二氧化硫等,这几种排放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
机内净化
(1)大力推广汽油喷射电控系统。电控汽油喷射是取代传统化油器供油方式的新技术。我国目前生产的轿车用汽油机都用汽油喷射电控系统。它利用各种传感器检测发动机的信息反馈,经微机的判断、计算,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均能获得合适空然比的混合气,从而有效地改善燃油经济性和排气净化性能。
(2)改善点火系统。用新的电控点火系统和无触点点火系统,提高点火能量和点火可靠性,对点火正时实行最佳调节,以改善燃烧过程,降低有害排放物的含量。
(3)积极开发分层充气及均质稀燃的新型燃烧系统。目前,美、日、德等国已开发出了不少新型燃烧系统,其净化性能及中、小负荷时的经济性均较好。
(4)选用结构紧凑和面容比较小的燃烧室,缩短燃烧室狭缝长度,适当提高燃烧室壁温,以削弱缝隙和壁面对火焰传播的阻挡与淬熄作用,可以降低HC、CO的排放量。用4气门或5气门结构,组织进气涡流、滚流或挤流,并兼用电控配气定时、可变进气流通截面等可变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气净化性能。
(5)用废气再循环控制。废气再循环是目前控制车用发动机NOX排放的常用和有效措施。
内燃机的使用工况与排放性能密切相关。作为车用发动机,应选择有害排放物较低,而动力、经济性又较好的工况为常用工况。因此,在汽车中就需要使用电子控制系统,它可根据驾驶员对车速的要求及路面状况的变化,对发动机转速和负荷进行优化控制。
废气再循环技术是控制氮氧化合物排放的主要措施,它是将汽车排出的一部分废气重新引入发动机进气系统,与混合气一起再进入气缸燃烧。
NOX是在高温和富氧条件下N2和O2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燃烧温度和氧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NOX的生成物也越多。一方面废气对新气的稀释作用意味着降低了氧浓度;另一方面,考虑到除怠速外的其他工况下的CO、HC和NOX浓度均小于1%,废气中的主要成分为N2、CO2 和H2O,而且三原子气体的比热较高,从而提高了混合气的比热容,加热这种经过废气稀释后的混合气所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大,在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变的情况下,最高燃烧温度可以降低。从而可使NOX在燃烧过程中的生成受到抑制,明显地降低NOX的排放。
2. 废气再循环的控制策略
随着EGR率的增加,燃烧开始不稳定,燃烧波动增加,HC排放上升,功率下降,燃油经济性趋于恶化。小负荷特别是怠速时进行EGR会使燃烧不稳定,甚至导致失火,使HC排放急增。全负荷追求最大动力性,使用EGR会使最大功率降低,动力受损。因此,必须对EGR率进行适当控制,使之在各种不同工况下,得到各种性能的最佳折中,实现NOX的控制目标。
对EGR系统的控制要求如下:
(1)由于NOX排放量随负荷增加而增加,因而EGR量亦应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
(2)怠速和小负荷时,NOX排放浓度低,为了保证稳定燃烧,不进行EGR。
(3)在发动机暖机过程中,冷却水温和进气温度均较低,NOX排放浓度也很低,混合气供给不均匀,为防止EGR破坏燃烧稳定性,冷机时不进行EGR。
(4)大负荷、高速时,为了保证发动机有较好的动力性,此时虽温度很高,但氧浓度不足,NOX排放生成物较少,通常也不进行EGR或减少EGR率。
(5)为了实现EGR的最佳效果,需保证再循环的排气在各缸之间分配均匀,即保证各缸的EGR率一致。
通常把发动机排气经过EGR阀进入进气歧管,与新鲜混合气混合在一起的方式称为外部EGR。实际上,EGR的这种效果也可以通过不充分排气以增大滞留于缸内的废气量(即增大残余废气系数)来实现。与上述外部EGR相对应,称这种方法为内部EGR。滞留在缸内的废气量决定于配气相位重叠角的大小,重叠角大,则内部废气再循环量也大。
高比功率的发动机,由于有较好的充气,通常重叠角较大,内部废气再循环量也大,因而NOX排放物相对较低,但是重叠角也不能无限加大。过大的重叠角会使发动机燃烧不稳定、失火并使HC排放量增加等,因此在确定配气相位重叠角时必须对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进行综合考虑。
汽油是哪个国家生产的?
目前,内燃机对于实现低碳排放目标仍起着重要作用。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已取得了一定技术进步,而内燃机热效率的持续提升又有利于电驱装置充分发挥技术功效。用大流量废气再循环(EGR),提高压缩比并实现稀薄燃烧是内燃机用于提高效率的核心技术。针对燃烧过程的优化及新型燃烧技术的开发对车用发动机的技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概述目前车用发动机的技术发展趋势,描述基于汽车电驱动化进程而开发的发动机技术,着重论述了影响未来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关键问题,同时介绍了发动机的全新燃烧理念与燃烧方式等研究成果及发展前景。
0?前言
为解决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研究人员通过用先进技术有效改善了内燃机排气净化及运作过程。最近,随着日本国内政策的不断引导与支持,日本在逐步推广纯电动汽车(EV),并将其投入实际应用。同时,为满足日本国内的低碳需求,研究人员仍须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本文首先阐述了日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汽车普及情况,概述了车用发动机技术的进展,随后对可用于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发动机进行了展望,并对影响未来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1?社会需求与发动机技术的新进展
如图1所示,随着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日本国内的汽车产业得以飞速发展,由此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特别是由于汽车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气候的恶化现象,以及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研究人员通过在日本各地对汽车废气排放进行调查研究,对排放标准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为满足社会需求,日本制定了全新的排放法规,并逐步收紧排放法规限值。近年来,为抑制地球温室效应,研究人员须进一步降低汽车CO2排放,同时实现发动机的高效率化,并进一步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
如图2所示,研究人员通过测量由汽车所排放的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及排放颗粒物(PM),计算出了上述排放物总量的变化过程及各车型产生排放物所占的比例。在由柴油车产生的排放物中,NOx及PM?约占85%。在由汽油车产生的排放物中,HC约占60%。随着法规的逐步强化,源于汽车的污染物排放量开始逐步降低。就目前而言,除了光化学氧化剂及PM2.5之外,其他排放物基本已可满足相应的环保标准要求。
为满足上述排放法规要求,研究人员开始以提高发动机性能并改善燃油经济性为目标而进一步开展研发过程。包括发动机零部件技术在内的许多重大突破主要得益于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与分析技术。
研究人员在汽油机的如下技术领域中均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针对燃油供给系统中的精确空燃比控制、减速时的停缸技术;(2)针对火花塞的技术改良及高能点火技术;(3)针对气门驱动系统中凸轮驱动方式的改良及基于相位与可变升程的控制技术;(4)针对爆燃过程进行优化并降低泵气损失;(5)用包括废气再循环(EGR)、增压系统在内的进、排气系统改良技术;(6)为降低机械损失而用了润滑、冷却等技术。
此外,在柴油机技术领域,4气门系统、缸内直接喷射技术、EGR装置、中间冷却系统、可变截面涡轮增压系统及共轨式喷油系统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人员通过用氧化催化剂及柴油机排气颗粒过滤器(DPF),并降低NOx催化剂的排气后处理系统,逐步实现了降低排放与提高整机热效率的技术目标。
2?汽车电驱动化时代的发动机技术
从2017年起,汽车电驱动系统得以飞速发展,其发展过程主要与以下因素存在密切联系:(1)主要国家地区(如西欧、中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的及相关部门出台支持政策,并提供经济补助;(2)各大汽车生产商(OEM)的经营方针。
在欧洲,以大众柴油机排放门为契机,研究人员重新制定了针对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排放法规,并提出了应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同时将逐步引进EV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在中国地区,部门除了用相关环保政策之外,同时也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EV、燃料电池汽车(FCV)、PHEV)的制造与销售进程。如图3所示,在最近十几年中,中国的乘用车保有量得以飞速增长,OEM?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并探索相应的战略方针。
与上述发展趋势相呼应,,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也逐步加入到汽车领域中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各大车企有针对性地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标准化发展。同时,各大车企也加强了与电气设备OEM的合作,并确保电池供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而逐步搭建起基于该领域的技术平台。
为了适应当前汽车电驱动时代的需求,发动机技术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种混合动力系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混合动力汽车(HEV)仍需要随车携带传统化石燃料,因此不断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依然是重中之重。随着对阿特金森循环等技术的有效应用,HEV预计可将整车燃油耗降低约20%~50%。
目前,研究人员已将燃烧控制技术、降低冷却损失及抑制爆燃的相关技术列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就PHEV而言,其技术优势与HEV相似。
PHEV?可有效延伸整车续航里程,并充分降低了燃油耗。但在电池容量增大的同时,由于整车质量增加,会相应引发燃油经济性恶化及成本上升等问题。对此,研究人员建议可将纯电驱动作为基本行驶模式,而用最大功率约为20?kW?的小型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力求改善发动机摩擦现象,同时使动力装置实现轻量化,并视情况用阿特金森循环。
3?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
3.1?新型燃烧方式
为实现车用发动机的高效率化,研究人员须利用先进的零部件技术。在充分考虑了冷却损失的前提下,研究人员对热释放系数进行了研究。在燃烧持续期内,由于在热释放开始阶段下指示热效率逐渐提高,因此研究人员有必要对燃烧持续期进行着火定时控制。如果最高压力被限制在较低的水平,在燃烧持续期较短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须相应推迟热释放开始时刻。在燃用稀薄混合气的条件下,为缩短发动机燃烧持续期,部分研究人员提出了有效利用预混合燃烧的方案。
目前,研究人员对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技术的关注度与日俱增。HCCI技术在汽油机低负荷工况下可充分发挥作用,但在变工况条件下,适当地控制混合气的自着火过程有着较高难度。而通过火花点火方式能可靠地使部分混合气进行燃烧。目前使稀薄混合气实现压缩着火并对快速燃烧进行控制的方法已进行了实用化。除了利用可变气门驱动系统以实现压缩比的可变过程,并利用机械增压以实现进气量控制之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用高压汽油的直接喷射方式形成合适的混合气,同时利用大流量EGR降低燃烧温度,由此减少NOx排放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利用各气缸中设置的燃烧压力传感器,并根据集的负荷、转速、机外温度、气压等参数,可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精确控制。
研究人员对预混合压缩着火(PCCI)技术也开展过许多研究。在该燃烧方式中,虽力求同时降低NOx与炭烟排放,但如果增加喷射量,会使混合气浓度提高,并使燃烧过程过于粗暴,所以该燃烧技术通常仅在部分负荷工况下得以应用。目前也有相关研究表明,除了用大流量EGR之外,可通过米勒循环降低有效压缩比,即使在高负荷工况下也能实现平稳的燃烧过程,并大幅降低NOx与PM。同时,研究人员通过调节膨胀比,能使热效率保持不变。未来,研究人员可通过对喷射、燃烧控制等相关技术的有效应用,扩动机高效运转区域。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反应可控压缩着火(RCCI)技术进行了研究。在该燃烧过程中,以预混合气的快速燃烧作为增加等容度的主要方式,并能实现较高的指示热效率。在多种负荷条件下进行的稳定着火控制,抑制剧烈的热释放过程并确保燃烧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热效率,研究人员认为上文所述的PCCI燃烧技术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为扩动机的高效运转区,须相应用进排气控制、燃料喷射控制等先进技术。
3.2?燃料-空气混合与燃烧
燃料-空气混合气的形成对发动机燃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图4表示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得出的多种燃烧方式条件下的热释放率与50%燃烧过程中当量比φ-温度T的分布示意图。燃烧反应过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燃料供给方式、定时的燃料-空气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及燃烧气体的φ-T?分布。
在普通的柴油燃烧过程中,即便在混合气着火后,缸内仍在继续进行燃油喷射。在经分层后的混合气稀薄化处理过程中,喷雾及燃烧过程还在继续进行。虽然着火及燃烧过程的可操纵性较好,但同时降低NOx与炭烟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就PCCI燃烧方式而言,通常在压缩行程中会用多种喷射策略,使混合气实现分层,并且NOx的排放量较高,而炭烟排放量则相对较低。在该工况条件下,研究人员通过延迟喷射即可延长燃烧持续期,进而降低压力升高率。在HCCI燃烧过程中,通常会在进气行程中供应燃油,使稀薄混合气实现压缩点火。虽然NOx与炭烟的排放较少,但受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对着火及燃烧过程进行控制有着较高难度。在压力上升率较高与负荷较低的条件下,燃烧效率会相应降低。在RCCI燃烧过程中,由于研究人员对2种燃料比及燃料喷射定时进行了调节,因此可有效抑制NOx与炭烟排放,并可实现稳定的着火及燃烧控制过程。目前,在低负荷工况下改善燃烧效率并在高负荷工况下降低燃烧噪声等课题仍亟待解决。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针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CFD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预测精度也大幅提高,并成为了当前研究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研究人员仍需要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并对燃料-空气的微观混合形态进行观测。
如图5所示,在由研究人员所提出的随机过程理论模型中,最初分离着的燃料(燃料质量百分数Y=1)与空气(Y=0)实现湍流混合,并按照随机过程理论而逐步形成均匀混合过程。该混合过程应用了相关研究人员所提出的二体碰撞及再分散模型,该模型利用由湍流特性所决定的频度ω,在1个较大流体块经历了碰撞及融合过程后,将其分解为2个相等的较小流体块。
研究人员通过对ω的时间积分定义无量纲时刻η(该数值与1个流体块的平均碰撞次数一致),并可用于表示混合度。换言之,到η=2时,是按分散浓度进行分布的状态,但在逐渐达到η=6的状态后,浓度会接近于正态分布。η=12时,浓度会更接近于平均浓度Yo,表明了其可形成均匀的混合气。在图5中,不同颜色图案表示燃料在空间均匀破碎时的浓度分布状况。因此,作为湍流混合过程的评价指标起着重要作用。此外,ω?与湍流强度u'与积分比例L?存在数值关系,可通过ω=0.4u'/L?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研究人员利用该模型对柴油无因次燃烧过程进行了预测研究。计算中,得出了随时间变化的热释放量及压力过程。研究人员可相应计算出燃油喷射量、喷油定时、涡流比、EGR条件下的缸内压力及热释放率,从而合理地预测NO生成量的变化。
通过该模型,研究人员可得出燃料-空气的不均匀度与浓度、燃烧后的温度与NO生成速度的概率分布。研究人员通过应用基于随机分析系统(RANS)的CFD仿真,能有效记录各个计算单元内的微观混合情况。研究人员通过引入反应动力学计算方法,也能将其应用于柴油机的PCCI燃烧过程中。此外,除了能通过无因次计算以预测喷雾着火过程之外,研究人员可根据实测的压力、放热率而得出基于混合时间的变化函数,由此可对多次喷射时的排气进行预测。通常,研究人员认为在强湍流场中对于点火不确定性与循环变动的预测结果,以及对由壁面碰撞而产生的流动过程的观测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3.3?燃烧室壁面附近现象的说明
通过用最新的燃烧系统设计方案,研究人员能对各种各样的发动机技术规格及运转条件实施最佳的燃烧控制,但如要进一步改善燃烧过程并提高热效率,仍有许多后续工作需要开展。
研究人员就燃烧室壁面非稳定热传导问题,运用了如图6所示的等容燃烧装置及高响应性热流束传感器(Vatell,HFM-7),通过气体射流火焰及均匀混合气的传播火焰对壁面热流束变化进行了计测。图7是在用预燃方式的条件下(温度为950?K,压力为2?MPa,氧气浓度为21%),从喷孔直径为0.8?mm?的喷嘴中以喷射压力为8?MPa,喷射持续期为9?ms的参数喷射了氢燃料并使其自行着火燃烧后的结果。图7示出了缸内燃烧压力p,放热率dq/dt,平均温度Te及在燃烧室壁面的2点P1、P2处测算出的热流束qhf的时间与喷射后的时刻t?的关系。图7(a)中的号码对应于图7(b)中逆光摄影图像的时刻,喷雾在与容器壁面相碰撞后(图像①),在喷射后的3.25?ms内在P2附近着火,dq/dt数值随之急剧增大(图像③)。火焰在到达P2(图像②),并进行快速传播(图像④),随即进行扩散燃烧,在图像⑤时到达P1工况点。在喷射过程结束后(图像⑦),dq/dt数值随之减小,同时火焰亮度有所降低(图像⑧、图像⑨)。qhf对应于以上燃烧区域的变化过程,P2在图像④,P1在图像⑥的时刻急剧增加。P2在扩散燃烧持续期(图像④~图像⑦),持续保持相对恒定的值,随着火焰亮度的降低(图像⑧、图像⑨),qhf也得以缓慢减小。P1在图像⑦出现极大值之后,qhf数值同样有所减少。此外,P2相比于P1之所以qhf数值较高,是由于在P2附近,着火燃烧的气体由于存在绝热压缩现象而具有较高的温度。根据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对燃烧室壁面附近的着火过程得出了2项结论:(1)在该燃烧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热损失;(2)在可燃混合气自行着火燃烧的过程中,使qhf的数值相对较高。
而且,为了对燃烧过程中热传导的状况进行直接观测,研究人员用了具有5根微细热电偶的传感器,并测算了壁面附近的温度分布。该5根微细热电偶分别为A、B、C、D、E,其中A、B、C线材直径为25?μm,D、E线材直径为75?μm,伸长距离为δ。图8(a)表示了从点火后到燃烧结束时的燃烧室内压力p,放热率dq/dt,各热电偶的温度T,局部热流束qhf的持续时间与点火后的时刻t?的关系。图8(b)除了表示qhf与T的关系之外,根据由压力变化而计算出的未燃气体温度Tu及在温度传感器附近进行放大拍摄的逆光摄影图像(图8(c))截取2个时刻的图像作为实例(分别为23.90?ms与32.45?ms),并在火焰锋面接近壁面约5?mm并持续14?ms后,示出了火焰锋面与壁面的距离x。图8中相应示出了各热电偶的δ?值,在缸内温度急剧升高的时期,同时在相同的线材直径条件及δ?值较大的情况下,温度增长速度较快。在δ?相同的条件下,线材直径越细小,时间常数会相应提前。T及qhf会随着未燃气体的压缩加热而缓慢地增加,由于火焰锋面的接近,dq/dt?数值得以明显增大。相比于qhf在火焰锋面到达壁面后成为极大值,T?极大值的出现存在滞后现象。尽管研究人员充分考虑到了热电偶信号的时间常数,并对此进行补偿,T的极大值也比火焰温度更低。由于T?的极大值会随着δ?的减少而降低,研究人员认为T的数值大小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根据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同样测算的结果,可得出如下趋势。在燃烧温度较高的条件下,由于压缩加热导致温度与热流束的形成速度快速增加,同时由于温度梯度较大,qhf也会相应变大。
近年来,研究人员正在开展针对壁面附近现象的测算研究与模型试验。以发动机燃烧室壁面的热流束为例,研究人员历来通过热电偶对其进行测试,并按照非稳定传热分析而进行计算。在柴油机领域,由于燃烧室壁面碰撞而使热流束增加的现象会限制热效率的提高,因此研究人员目前正运用多个传感器以对热流束进行测算并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利用激光电子式传感器(LES)进行燃烧室壁面碰撞喷雾动态与局部热流束分布的数值分析,并研究了火焰接近壁面附近时的放大摄影图像,根据对温度边界层厚度的推定结果,从而对传热系数与热流束进行验算。
近年来,利用壁温回转式隔热膜以改善热效率的效果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人员用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法(LIF)的壁面温度测算方法,并充分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法(μPIV),对壁面附近的气体进行流动测算。相关燃烧机理说明上述方法正有效地应用于发动机的燃烧室设计过程中。此外,基于薄膜测温电阻器式的微电子机械(MEM)技术的相邻多点热流束测试传感器已得以成功开发,可期待其将在今后的发动机测试领域中得以应用。
4?结论
上文概述了可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车用发动机技术的进展,并对汽车电驱动时代的相关发展条件进行了展望。
随着环境及物质需求的变化,社会各界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目前,按照节能降耗的技术观念,研究人员仍须持续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燃料-空气混合气的形成过程、燃烧室壁面附近燃烧现象及其控制技术将是未来数年间的重点研究领域。
本文发表于《汽车与新动力》杂志2020年第5期
作者:[日]塩路昌宏
整理:彭惠民
编辑:伍赛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湖北省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办法
汽油美国生产的,是由标准石油公司的两名工程师威廉姆伯顿公司副总裁和罗伯特哈姆福瑞斯实验室主任发明的。他们解决了提炼汽油的低效率问题。他们对蒸馏法进行了改进,在其标准加热过程中增大压力,将煤油裂解成汽油。这种热裂解工艺使汽油的冶炼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达到40%。1913年伯顿获得了有关这一工艺的专利,美国生产的汽油从此赶上了汽车需求的步伐。
汽油生产大国
委内瑞拉委内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按照其每日消耗74.6万桶计算,在不考虑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长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储可供其使用775年。
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石油储存,其国家90%的经济来自于出口石油燃料,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
加拿大加拿大的石油储量位居世界前茅,但是很多人说起石油只会想到中东地区,其实是加拿大出于保护自然的考虑,并没有过多的去开石油。
伊朗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其国家工业主要以石油开为主,国家经济命脉和外汇也主要以石油为主要来源,可以说石油收入占据了伊外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伊拉克伊拉克拥有丰富的石油,原油储量本是世界排名第四,在伊拉克石油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工业也主要跟石油有关,70%的天然气属于石油伴生气。
怎么把石脑油轻组分调成汽油?请教高人:汽油的调制方法 都有哪些化工原料 越详细越好!!
第一条 为了节约石油,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车用乙醇汽油,是指符合国家标准(GB18351-2004)、用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按一定比例调配后形成的乙醇含量在10%±2%(按体积分数计)的新型清洁环保燃料。第三条 本省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区域为武汉、襄樊、荆门、随州、孝感、十堰、宜昌、黄石、鄂州(含所辖县、市)。
以上试点区域内调配、储运、销售、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适用本办法。
工业生产所需、军队特需和国家特种储备所需普通汽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四条 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坚持统一和便民的原则。实行定点生产、封闭运行、全程服务、规范操作,注重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五条 省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管理工作;试点区域内市、县指定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管理工作。第六条 试点区域内县级以上应当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工作的落实。第七条 商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加油站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和设备改造。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车用乙醇汽油市场的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车用乙醇汽油市场秩序。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变性燃料乙醇、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和车用乙醇汽油的质量、标准、计量,组织制定相关地方标准。
物价部门负责车用乙醇汽油零售价格的核定与监督检查、汽车清洗收费标准的核定与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处罚擅自提高价格的违法行为。
交通部门负责制定车辆燃料系统清洗规范,对汽车清洗维修企业及清洗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变性燃料乙醇、车用乙醇汽油组分油、车用乙醇汽油调配、储运、销售过程中的消防安全监督,以及配送中心、加油站的消防安全监督。
环保部门负责对车辆尾气排放进行监测和监督检查,并对清洗废水、废油排放进行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负责车用乙醇汽油经营和储存的综合安全监管工作。
各新闻媒体应当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目的、意义,介绍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八条 自2005年12月31日起,试点区域内所有加油站停止销售除车用乙醇汽油以外的其它车用无铅汽油。
各加油站库存的各种标号车用无铅汽油可自行处理,也可由配送中心按照协议价格回收。
试点区域的市人民应在市界公路入口处设立“车用乙醇汽油使用区”的告知标示牌。第九条 车用乙醇汽油配送中心依托现有油库,由定点企业根据规划设立,统一向辖区内的各加油站提供车用乙醇汽油。第十条 加油站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改造完成车用乙醇汽油的贮存销售设备。第十一条 试点区域内加油站完成改造后,由试点市商务部门会同质监、消防、安监、环保等部门进行检查验收。确认合格后,由商务部门换发《车用乙醇汽油零售经营证书》、安监部门换发《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经营企业持换发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经营项目变更手续。
改造后的加油站必须符合《新建与改建车用乙醇汽油加油站设计施工规范》(DB42/321-2005)及《成品油零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SB/T10390-2004),符合安全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的有关环保法规。第十二条 配送中心和加油站销售的车用乙醇汽油,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严禁销售、使用添加甲醇的汽油等车用燃料。第十三条 车用乙醇汽油的零售价格由省物价部门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部门公布的同期同标号普通汽油零售中准价格和浮动幅度制定,并予以公布。第十四条 行使里程在3万公里以上的汽车,在首次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之前,遵循自愿原则,由车辆所有者到具有二级以上资质的汽车维修企业,对车辆的油箱、油路进行清洗,并对有关技术参数进行适应性调整。第十五条 汽车维修企业的清洗废水收集处理应做到达标排放,清洗的废油应按有关危险废物的要求处理。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销售车用乙醇汽油以外的其它车用无铅汽油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我国汽车什么开始使用电喷系统的?
一、生产配比: ①甲醇50%,溶剂汽油或松香水200号24%,甲苯20.5%,丙醇5.5%。 ②甲醇75%,溶剂汽油或松香水200号18%,丙醇5%,过氧化锌2%。 ③甲醇54%,溶剂汽油或松香水200号21%,甲苯25%。 ④甲醇15%纯汽油70% 异丁醇3% 。
二、配方说明:?
配方(1):冬季用油,好发动;?
配方(2):冬夏均可用,接近66号纯汽油;?
配方(3):夏季用油,动力性能与70号纯汽油相似;?
配方(4):各指标与70号纯汽油完全相似。?
三、原料要求: (1)甲醇最好用纯度99.5%以上的优质甲醇。?
(2)溶剂汽油可用120号的, 如没有也可用70号纯汽没油或用松香水120号的、200号的都可以。?
(3) 其它原料皆为工业用级即可。
四、工艺流程:原料按配方比例计量后,先将甲醇倒入油桶内,接着将溶剂汽油、甲苯、丙酮倒入油桶里,用木杆(勿使用金属杆),充分搅拌即成。
扩展资料:
制备
汽油由原油分馏及重质馏分裂化制得。原油加工过程中,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烷基化等单元都产出汽油组分,但辛烷值不同,如直馏汽油辛烷值低,不能单独作为发动机燃料;
此外,杂质硫含量也不同,因此硫含量高的汽油组分还需加以脱硫精制,之后,将上述汽油组分加以调合,必要时需加入高辛烷值组分,最终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汽油产品。
用途分类
汽油是用量最大的轻质石油产品之一,是引擎的一种重要燃料。
根据制造过程,汽油组分可分为直馏汽油、热裂化汽油(焦化汽油)、催化裂化汽油、催化重整汽油、叠合汽油、加氢裂化汽油、烷基化汽油和合成汽油等。
汽油产品根据用途可分为航空汽油、车用汽油、溶剂汽油三大类。前两者主要用作汽油机的燃料,广泛用于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业用飞机等。
溶剂汽油则用于合成橡胶、油漆、油脂、香料等生产;汽油组分还可以溶解油污等水无法溶解的物质,起到清洁油污的作用;汽油组分作为有机溶液,还可以作为萃取剂使用。
重要特性
汽油重要的特性为蒸发性、抗爆性、安定性、安全性和腐蚀性。
蒸发性
指汽油在汽化器中蒸发的难易程度。对发动机的起动、暖机、加速、气阻、燃料耗量等有重要影响。汽油的蒸发性由馏程、蒸气压、气液比3个指标综合评定。
①馏程。指汽油馏分从初馏点到终馏点的温度范围。航空汽油的馏程范围要比车用汽油的馏程范围窄。
②蒸气压。指在标准仪器中测定的38℃蒸气压,是反映汽油在燃料系统中产生气阻的倾向和发动机起机难易的指标。车用汽油要求有较高的蒸气压,航空汽油要求的蒸气压比车用汽油低。
③气液比。指在标准仪器中,液体燃料在规定温度和大气压下,蒸气体积与液体体积之比。气液比是温度的函数,用它评定、预测汽油气阻倾向,比用馏程、蒸气压更为可靠。
百度百科-汽油
汽车用燃油添加剂好吗?
“电喷车”一词现在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你可了解电喷的原理?从化油器到汽油喷射,当中经历的研发曲折,俨如汽车技术发展的艰辛缩影。本期我们为各位详细讲述汽油喷射系统的技术发展历史。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汽车用燃油输送系统绝大多数仍用构造简单的化油器。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世界汽车的保有量在60年代有了急剧的增长,由于传统化油器混合气调节不精确,汽车尾气排放废气含量过高(CO、HC、NO化合物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在60年代提出了《马斯基法案》,日本也在1968、13、16年分别提出了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
同时随着电子电装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晶体管(二极管、三极管等)、集成电子技术(IC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汽车电子燃油喷射技术在汽车上的充分应用奠定了基础。
汽油喷射系统作为汽油发动机的燃油输送系统,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喷射控制发展来看,经历了两次阶段性的发展历程:从机械式燃油喷射向电子燃油喷射的变革。机械式存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故障率及维修成本高、油耗大、混合气控制精度低等缺陷,汽车工程师们在80年代开发了新型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
汽车用汽油喷射系统
传统的化油器存在诸如易发生气阻、结冰、节气门响应不灵敏等现象,在多缸发动机中供油不匀,引起工作不稳、不利于大功率设计。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汽油喷射系统就已在开始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中被作为研究对象,经过10多年的深入研发,在1945年二战面临结束的晚期,喷射系统开始应用于军用战斗机上。它充分的消除了浮子式化油器不能完全适用军用战斗机作战工况的缺陷,如易冰点、气阻、由于惯性、重力等物理作用,在作战旋转、翻滚动作中燃油溢出、燃油与量孔分离等缺点,汽油喷射技术应运而生。
尽管汽油喷射技术有诸多优势,但由于其生产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生产工艺、技术的制约,其制造成本非常高,因此汽车用汽油喷射装置最初只能应用在数量很少的赛车上,它能满足赛车所要求的动机输出功率和灵敏的油门响应性能。到50年代末期,大多数赛车都已经用了汽油喷射作为燃油输送系统。
汽油喷射应用于民用批量生产的轿车发动机上,是在1950—1953年高利阿特(Goliath)与哥特勃罗特(Gutorod)两公司首先在2缸2冲程发动机上安装了汽油喷射(缸内喷射)装置。1957年奔驰公司又在4冲程发动机上用了它。
50年代轿车用汽油喷射都是在柴油机燃油喷射泵的原理与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机械汽油喷射,由世界著名汽车配套生产商博世公司研发生产并投入市场。可以说:由于博世公司的积极研发,在汽车用汽油机械喷射领域内,博世公司起着领袖与旗舰的作用。
1958年,奔驰公司在200SE上首次用在进气歧管上安装喷油嘴,燃油分组进行喷射。在此喷射中,安装有能调节的启动阀和控制暖车加温时间的自动控制开关,在起动、暖车工况下能适当增加燃油喷射量,增大空燃比,同时对进气温度高低、行驶环境大气压力的变化,在空燃比补偿控制中根据变化,做较精确的控制。正是这种有部分电子元件感应参与,有初步简单电子控制的汽油喷射方式,为现在的EFI电子燃油控制奠定了功能基础。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的诞生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的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西方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法案。同时受能源危机的冲击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等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电子控制汽油喷射发动机的诞生。1953年美国奔第克斯(Bendix)首先开发了电子喷射器(Electrojector),1957年正式问世,开创了电控汽油喷射的先河。
在这一时代,由于各发动机制造商强调发动机输出功率的提高,为了确保全负荷时大扭矩输出特性,空燃比控制必然偏小,以提高喷油量,因此,对空燃比的控制精度也比较低。但是随着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应用,电子燃油控制的各种优点渐渐显现出来,包括各种精细的补偿功能和良好的空燃比控制性、灵敏的节气门响应性、高功率的输出。
另外,在电子技术方面,晶体管早已发明,但是由于成本高,性能不稳定,还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汽车上。故奔第克斯在开发阶段应用真空管开发电子计算机。在1957年发表时,正是晶体管开始实用化的时代,因此,她开发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只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上装用。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的发展
在美国奔第克斯发表喷射器后,经过10年时间,到1967年德国罗伯特——博世公司在购买美国奔第克斯专利的基础上,推出了速度密度型的D—Jetronic电控汽油喷射装置,并在各大汽车公司得到应用,电子控制汽油喷射得到了较展。D—Jetronic汽油喷射装置已经具有现代电子汽油喷射的全部要素,是现代电子汽油喷射的先驱。
博世公司在发表D—Jetronic后的6年,即13年又开发了质量流量式(massflow)L—Jetronic电子控制非连续喷射和K—jetronic机械式连续喷射。前者用进气歧管压力作为控制喷油量的参数,在汽车工况急剧变化时控制效果不佳,后者则是利用空气流量计测量进气流量,并转化为电信号输给发动机电脑,来达到精密控制喷油量,降低排放污染的目的。
1981年,博世又发表了LH—Jetronic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在控制能力上增加了一些更精确的细节,进一步改进了发动机各方面的性能。LH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用了热线式空气流量计,其中“H”是英文“HOT”热线的第一个字母,热线式空气流量计直接测量进气质量,其体积小,进气阻力小,因此能更精确的控制空燃比,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改善发动机排放。
在增加电子控制电路的基础上,用流量方式的K—Jetronic汽油机械喷射在1982年又发展为KE —Jetronic机电组合型机械燃油喷射。KE—Jetronic中E字代表电子控制。直至现在大街上行驶的奔驰129、126系及奥迪100等车型仍在使用KE型喷射,但由于其存在油耗高、故障率高、维修成本高等缺陷,也将被无情的淘汰。
以上与大家讨论的是进气管多点喷射系统,其控制精度高,但成本也高。为了降低成本,使电控汽油喷射系统能进一步运用到普通车辆上来,19年通用(GM)公司推出了TBI单点节气门体喷射系统,1983博世推出了MONO-Jetronic低压中央喷射系统。单点燃油喷射系统在结构上与化油器相似,而且结构简单,维修调整方便,且在排放控制等方面比化油器优异,故也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低排量汽车上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排放控制等方面原因,近几年来此种喷射方式已被淘汰,不予用。
在博世公司极力研发燃油喷射的同时,世界上其它的汽车生产商在此领域也进行了艰辛的研究:
11年丰田公司开发了它的EFI(Electronic Fuel Injection)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EFI控制电脑分为两类型:一种是根据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所需的时间来控制喷射正时的模拟型;另一种是微电脑控制型,它利用存储器中的数据来决定喷射正时,于1981年开始装备于汽车上。
为了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除了研究、引进诸如二次空气喷射燃烧、催化剂、混合气燃烧后产生的尾气再处理技术以外,还进一步发展了提高空燃比控制精度的新技术,于是又出现了Os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剂。三元催化是利用铂等稀有金属作为催化剂,把废气中的CO、Nox 、CH等有害气体还原成CO2、N2、H2O无害气体。但是三元催化剂只有在接近理论空燃比的极窄小范围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故需用Os检测废气中的氧浓度,通过发动机电脑来精确调节空燃比,控制喷油量。17年日产和丰田汽车公司在空气流量式汽油喷射装置中使用的氧Os器反馈系统,直到今天还在很多车辆上使用。
随着电子技术集成电路的发展,微电脑技术飞速发展。同样,汽车电子控制电脑也从模拟时代进入到了数字时代。利用数字技术控制发动机首推16年通用汽车公司研发的点火时间控制(MASIR)。它能更好的根据发动机运转工况,对点火调速器提前角与负压提前角作出精确的点火时间控制。
年丰田推出速度密度型的T—LCS(Toyota Lean Combustion System)丰田稀薄燃烧系统的汽油喷射装置,能在各种运转工况下,对喷射时间,点火时间进行有效、出色的控制。
由于微机的运用,以及微机计算、储存、分析、学习等功能的发展,可以进行复杂的逻辑、智能控制计算,对发动机运转速度和进气流量及其它工况的变化能作出敏捷的反应,使微机控制型汽油喷射渐渐成为主要的喷射方式,同时在柴油喷射方式中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纵观现在的汽油喷射汽车,已经集高科技、高精密度于一身,其所控制的废气排放,如CO、HC在用废气仪测量时达到了0.00数量级的水平,几近“零”排放。
同时中枢控制电脑不仅参与发动机的控制,还利用多路传输系统,各种BUS线与车身其它电子控制系统,如ECT、ABS、TRC……共享信息运作,一机多用,使整车的驾乘性能产生了质的提升。
汽车添加剂真的能清理积碳么, 答案是肯定的, 汽车添加剂本身诞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清洁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积碳。纯手打哦
关于它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具体来说, 它是有多个前提的
首先要确定,汽油添加剂一般情况下只有清理积碳的作用,一些所谓的提升动力,节省油耗,都是在清除了积碳后恢复了车辆原本的动力和油耗,如果是一些添加剂辛烷值的添加剂,虽然会提升动力,但是是国家不允许使用的,因为会严重污染三元,污染尾气排放,家用车用这个东西等于一遍一遍排毒,会加大汽车的负荷造成更大的积碳以及更多损失。三元会过早坏掉。
其次因为燃油添加剂行业因为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 所以各类产品层出不穷,进口的 ,合资的,国产的,具体哪个效果好就众说纷纭了, 有的人认可大品牌,世界500强的产品还能信不过么; 有的人认可合资的,哪国的发动机,哪国的车, 就必须用哪国的燃油添加剂;有的使用国产的,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哪里的车, 你都加的是国内的燃油啊,而燃油添加剂只是清理燃油燃烧产生的杂质胶质和积碳。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国六B标准,乙醇汽油大行其道, 导致很多新车因为发动机高压缩比和国内燃油不适应, 出现抖动,熄火,喷油嘴堵塞等问题。
最后汽油添加剂是否能清洁积碳的实际效果还与车况息息相关,公里数少的车定期清洁,效果就明显,公里数多的车,少量的一瓶两瓶效果是很不明显的,而且由于直喷车技术的成熟, 因为省油这一主要优点被大量使用, 但是养护技术相对落后, 现在很多的维修厂包括车主还是以保养电喷车的眼光来保养直喷车,比如有积碳了频繁的大脚轰油门,高转速拉高速,清洗节气门就可以,这就大错特错,反而容易造成拉缸等现象,现在车一般都是电子节气门,基本10W清洗一次足够,因为电子节气门本身是带自我调节功能的。及时脏了也会调节开度来满足进气量。
直喷车因为特殊的喷油方式,很容易在活塞顶形成积碳导致燃烧不好的抖动,同时高压缩比又遇上国六的环保标准,就导致一遇到质量稍差的燃油就会油路杂质胶质大量存留,堵塞喷油嘴,所以定期使用燃油添加剂清洁油路和燃烧室积碳是十分必要的,很多车企也在用车手册中明文要求。
简而言之就是发动机和燃油的不匹配造成的燃油添加剂现在的市场,有人好说了, 既然油品不行,为什么国家不要国企油必须使用燃油添加剂呢,很简单2008年 发改委就不强制要求加油站必须添加燃油添加剂了, 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裸油。
当下还有更加科学的方式,就是配合司有普极压抗磨剂同时使用燃油添加剂的方式来完成汽车的养护,效果是倍增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